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方菲、张新宇(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但不能割离历史文化传统,而且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获得解决现代化难题的重要启示。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大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以历史之理,应答今日新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智慧,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强劲的文化动能。具体而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能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社会治理理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同思想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滋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念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精神资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共生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源泉;“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文化传统有利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向世界展示独特精神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静水流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与动力保障。
以传统之力,助推时代进路。中国已经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但优秀传统文化仍未过时,蕴藏着关涉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治国理政和国际关系等现代化问题的精髓要义。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以克己慎独的修身理念提升公民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以讲信修睦的价值思想润泽社会风气,以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服务治国理政实践,以和而不同的包容心态推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漫长的历史进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中华民族绵延5000多年,其承载的文化基因厚重深远。这些优秀文化基因是经由历史反复淬炼的指导范型,隐含解决现代化难题的文化途径,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功用。赓续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基因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挖掘并吸收文化传统的思想精华,结合时代的现实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铸就新辉煌。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民族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国摆脱西方现代化模式,走出现代化新路的宝贵文化资源。
以中华文化坚守民族追求。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靠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走出自己的复兴之路。西方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启示参考,但它根植于西方文明,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形成,其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与中国式现代化截然不同。而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建基于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一条人口规模巨大,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平发展的人类现代化新道路。可见,中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现出整体系统性、普惠共享性、协调互促性、持续共生性、包容多元性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符合中国国情,民族特色鲜明,为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图景。
以中华文明谱写民族新篇。中国式现代化所培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共享超越文明掠夺,文明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的新超越,铸就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格局,促进了人类文明升维提级。当前,全球文明东升西降、日益趋向平衡,中国正以全新的文明形态改写世界文明版图。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集成,包含传统文化精髓,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来源,也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提供了文明探索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要厚植中华文明底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润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培育,通过自身的提升与飞跃不断打破西方的现代化神话,形成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新高地”,为中华民族书写新的篇章。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提升中国式现代化传播效能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须以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重要实践指向,做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播工作。
守正创新,拓展现代化表达方式。首先,要通过内容赋能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涵表达。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支持各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工作,摘取其中的智慧硕果,凝练宝贵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融合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的阐述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和认同。其次,要通过形式赋能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形式表达。一方面,发展文化新业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意涵的多样传承载体,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直播、短视频、微博、小红书等国内流行的数字媒体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传播新平台,创新打造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新模式,让数字化成果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拓展深化文化传播,让中国式现代化更贴近群众,加深群众的道路认同,提高文化自觉自信。
融通中外,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首先,精准分析对外传播领域现状,科学把握国际舆论环境。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可以借助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与算法孵化内容等数字化工具提升对外部信息环境和舆论生态的分析能力。然后,用贴近不同民族、国家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有针对性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工作,逐渐突破“西强东弱”的舆论困境,把握对外话语体系的主动权。其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提升对外叙事能力。要用有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中国话语,结合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总之,用真诚、丰富、鲜明的表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了解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意涵,提高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认知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厚流光,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所在,也是深刻影响世界人类文明的文化存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在现代化进程中交出精妙绝伦的“中国答卷”。
(本文系《文化自信视阈下农耕文化教育研究》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