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下旬,孙多梅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又如约而至。“春季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潮湿阴冷天气多,猪场极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特别是细菌性疾病多发。这时候养殖户最需要专业的生猪疫病防治知识。”
这样的培训班,在安徽省凤台县尚塘镇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多年,上百期。“一年五期到七期,结合当年的实际情况,我自费从省、市、县畜牧部门和大型养猪场请专家、教授来。”孙多梅说。
54岁的孙多梅,是凤台县咏梅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生猪养殖30多年,不光凭着能吃苦、爱钻研,为养猪增加科技含量,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还在回乡创业后,不断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开启“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农村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带着乡邻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孙多梅先后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民工、安徽省十佳女状元等称号,受聘为安徽省委讲师团专家库巾帼宣讲员。
时针回拨至1991年,顺应打工潮,年轻的孙多梅和丈夫也选择了外出务工。与大多数选择进入流水线的务工者不同,孙多梅两口子走进了江苏一家养殖企业,进入了又脏又累的养殖业。
“村里知道的人都说,出去还干回了老本行,还不如老实在家养猪。”孙多梅笑着回忆:“俺们可不这么想,流水线轻松,但不算个事,学门技术才是一辈子吃不完的本事。”
孙多梅聪明、爱琢磨。一年下来,企业一整套的生猪养殖技术、预混料配方及生料养猪、猪舍构建等技术全被两口子摸得透透的。
1992年,夫妻俩回乡创业。他们从三头生猪开始养殖,逐年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十余头、一百头、一千头、近万头,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孙多梅把挣到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投入到了扩大养殖中去。因为,她有一个建一座现代化养殖场的梦想。
“就像江苏牧羊集团那样的,宽敞、干净、标准化的养殖棚,顶棚有光伏发电,节约能源,可以把猪粪污水直接加工处理成液肥。”孙多梅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描摹着畅想了很多年的“梦想”。
2016年,夫妻俩多方筹集1200万元,按照“最初的梦想”,孙多梅的理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1997年从北京购置一套中型饲料加工设备,创办产业实体。2013年创办咏梅农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巾帼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都挺平静,但当这座现代化的养殖基地落成,我真是喜极而泣。”抚摸着基地的一砖一瓦,8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在孙多梅脑海中一遍遍闪回。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句话是孙多梅的口头禅。
作为当地养殖业的龙头企业,2017年,孙多梅就与凤台县扶贫部门签订了帮扶协议,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县财政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由孙多梅牵头每年给全县253户贫困户分红36万元,一共分红20年。
然而,就在夫妻俩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灾难突降。2018年8月,一起打拼兴家立业的丈夫因意外事故离世。紧接着,从事兽医工作50多年的父亲伤心过度,一病不起,50天后也离开了她。
坏消息接踵而至,县财政入股的光伏发电,原计划并网后每度电收益0.98元,因为种种原因每度电只兑现了0.36元。随之,非洲猪瘟影响了生猪市场流通,猪价也由原来7元一斤跌至5元左右,养猪场100多万元打了水漂。
当所有人都摇头叹息,认为“孙多梅再也爬不起来了”的时候,这个坚强的皖北女人再一次擦干眼泪,强忍悲痛站了起来。
“我身上背负着250多户贫困户的脱贫希望,他们都等着这笔钱买米、买面、买肉过年,我必须信守承诺,再难也不能难了他们。”孙多梅东拼西凑、贷款借钱,硬是将36万元扶贫资金全部发到贫困户手中。
光分红还不行,还要“拔穷根”。为了让更多的村民掌握生猪养殖技术,孙多梅把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这些年,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培训班越办越大,截至目前,已有1.5万余人次接受了相关培训,发放养殖技术材料3万余份,200多户农户跟着她养殖致富。
爱人离世后,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的儿子王贝回到了她身边。在孙多梅的指导下,他在实践中学习、钻研养殖技术,跟5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携手二次创业,不光做大做强母亲的事业,也积极投入扶贫工作。几年来,他们创新“生猪代养”“光伏扶贫”“扶贫工厂”“小龙虾养殖”等多种扶贫方式,持续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
如今的尚塘镇,一座年产值超过2000万、现代化的智慧养猪基地,正颠覆人们对传统养殖业的认识:利用猪舍顶棚进行光伏发电上网,自动化的喂饮、温控、仔猪保健、智能云生物安全等系统,猪粪污水综合处理加工成液肥……仅生态循环利用一项,年增效160万元以上。
而如今的孙多梅,想得更多的还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带着村民共同致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