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永斌(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尚天城(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并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素养要求和“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指明了方向和改革路径,赋予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动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呈现出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的格局。
一、以不断更新升华教学理念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思政课要从改革创新中增强活力。理念是改革创新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理念的提出及具体运用,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时代特征,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理念是思政课教学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办好高校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将莘莘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
强化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大思政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育人的侧重点不同。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起到显性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则是思政课程的拓展,属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从政策制定、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课外实践等多个维度,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着力探索课程思政改革。为进一步培根铸魂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讲好用好“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路径。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先生”、拓展“大格局”,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充分彰显“大思政课”的生命力。
二、以精准施策强有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为了使高校思政课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提升,党中央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思政课受到特别的重视,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党和国家通过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等制度性安排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使高校思政课建设从政策推进为主逐渐向内涵建设为主转变,已经初步形成了用政策引领、依规章推进、靠制度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
为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教育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高校思政课建设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在编好教材、创新教法、发展学科、壮大队伍、建强机构上做文章,在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上下功夫。
在创新教法方面,教育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组织大学生开展“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活动,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学生艺术作品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及微电影展示活动,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打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举办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开展“面对面集体大备课”等多种途径和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在“国家队”的引领下,各省市也相继推出“重点马院”“示范马院”“特色马院”等不同形式建强机构,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坚强战斗堡垒。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有马克思主义学院1440余家。2019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在省级层面打造了一批品牌工作项目,总结凝练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这些举措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持续推进、精准施策,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三、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水平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强化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修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做深功,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深奥的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为了把思政课上到学生心坎里,广大教师在着力提升课程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大胆探索“课堂革命”,通过完善内容设置、创新话语表达、采用新媒体技术等方式,打造有“获得感”的新课堂。例如,在课堂教学方面,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法,北京师范大学的分众教学法,中央财经大学的“问题链”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的“四维并进”教学法,浙江大学的情景式教学法,西北大学的叙事教学法等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实践教学方面,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方法改革,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学生好评;在新媒体教学方面,清华大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慕课教学平台等受到专家普遍认可……形式各异的教学创新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不断抬升的点头率、回头率中,蕴藏着更大的改革动能和创新活力。每一次创新,都为思政课开启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思政课越来越成为有思想深度、时代高度和情感温度的课程。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04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