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航天强国征程上的青春之歌
首页> 党建频道> 综合报道 > 正文

航天强国征程上的青春之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02-01 17:50

  “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一个个成就的背后,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他们托举神舟、遥控“嫦娥”、牵引“玉兔”、驾驶“祝融”,以九天揽月的雄心壮志和精测妙控的过硬本领,连夺22次重大航天任务全胜,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唱响了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

  键指苍穹,挥洒青春逐梦航天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此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里灯火通明,也是一派紧张忙碌景象。

  “北京明白!”

  坐在调度台前的北京总调度高健,冷静沉着地发出一道道铿锵有力的指令。在统一调度指挥下,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经过自主变轨,成功对接空间站。

  “‘北京明白’,一句要练千遍,千遍只为一句。”今年28岁的高健,在多次重大任务中担当总调度。他说:“只有真正懂得,才能真正明白,因为我的身后是中国航天。”

  月面采样,难度极大。48小时内,航天器不仅要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还要定时定点实施月面起飞,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地球和月球38万公里之间的连线互动。

  与高健同为“90后”的鲍硕,是这个中心首位女调度。为顺利完成任务,她在任务开始前的一个月就开始调整作息时间,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推演流程、模拟故障、练习口令。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落月后,鲍硕从搭档手里接过采样的接力棒,调度指挥机械臂准确完成每个动作,千余条指令从她口中发出,近万句调度交互无一错漏。最终,表取采样封装任务完成时间比预计整整提前了7个小时。

  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航天首次径向交会对接圆满成功。

  “整个对接过程是高动态的,神舟十三号飞船飞到空间站下方后,由于轨道不同,两个航天器保持对接所需要的相对位置和姿态是很难的。”载人飞船任务型号团队指挥乔宗涛介绍说,“我们需要精准控制飞船逐渐调整位置、速度和姿态,在安全的空间走廊内逐步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是世界航天领域内公认的最复杂、最难攻关的技术之一,世界上仅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掌握并成功实施这项技术。其中,径向交会对接的难度更大。

  为此,41岁的乔宗涛带领团队积累了数万个组合体轨道及姿态的仿真数据,进行了上百次的联调联试验证,参与设计约2500个故障预案,攻克空间站组合体遮挡太阳能帆板、持续控制飞船大幅度的姿态调整和轨道维持、测控条件变差、地面状态监测和应急处置难度增大等诸多难关。

  400米、200米、19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缓缓向天和核心舱平移靠拢,伴随着“对接锁紧完成”的口令,广袤太空中,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为一体。

  这些年间,他们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与朝霞为邻,也记不得有多少天与星星做伴,那一行行代码见证着中国空间站从“一”字构型到“L”构型再到“T”构型的变迁,也记录下这群年轻人奋斗道路上挥洒的青春汗水、绽放的岁月芳华。

  令贯星河,埋首荧屏屡创奇迹

  逐梦九天,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

  2021年5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经历了两度推迟发射的非常考验。

  5月20日,第二次推迟发射的消息传来,已经数日没怎么休息的中心总体主任设计师姜萍又开始了一场两地同步与时间赛跑的艰难鏖战——文昌,参试各方紧锣密鼓排除火箭技术故障;北京,姜萍带着年轻团队争分夺秒为天舟重新构建飞控方案。

  五日五夜不眠不休,他们将此前准备的方案一字一句重新梳理设计,拿出了成熟可靠的方案,并连夜开展相关联调验证,为5月29日实施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他们的精心护航下,天舟二号任务后续飞控节点均是“稳稳的成功”。探索永无止境,登攀永不停歇。经过他们的反复演练和实践验证,终于在天舟五号任务中,创造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世界纪录。

  遥操作团队副总师于天一永远忘不了2013年那个寒夜,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玉兔号月球车代表中国第一次踏足月球,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月球绽放出绚丽的中国红。为了这一刻,于天一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攻克“月面巡视遥操作”关键技术,让梦想变为现实。

  嫦娥五号任务尤其是月面采样阶段,面临时间约束紧、机械臂控制精度要求高等诸多挑战。中心遥操作组组长荣志飞和团队成员高效精准控制着上组合体的月面采样分系统完成钻取采样和表取采样,为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决完成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这是荣志飞的庄严承诺。

  创新超越,勇攀新的科技高峰

  飞控任务智能规划,通俗地说,就是用写代码的方式规划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每时每刻在天上要完成的任务。这一岗位被形象地称为规划航天器动作的“先知者”。

  嫦娥四号任务前,团队里面的“老同志”——45岁的中心高级工程师高宇辉,通过不断努力,设计出一种基于作业的分层规划模型,将复杂的遥操作简化为几次点击操作。

  这种设计理念通过后续多个任务验证,成为任务规划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在这些系统的技术基础上,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和祝融号火星车的任务规划系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博士毕业后,刘传凯选择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把自己的机器人梦从地面延伸到了太空。

  嫦娥三号任务中,他利用所学知识,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面巡视探测任务的视觉导航,在地面遥控操作玉兔号月球车顺利着月,开启中国空间机器人在月球上的第一步。

  受限于条件限制,空间机器人在太空或星表环境中还难以自主执行复杂的操作任务。地面遥操作系统,即机器人远程操控系统,就成为地面操作员与空间机器人沟通的桥梁。

  刘传凯敏锐地捕捉到这项前沿技术,倾注心血潜心研究。在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间站等任务中,他主导研究的遥操作技术一次次辅助浩瀚太空中的机器人,上演了一幕幕太空操作大戏——

  2018年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对月球车的一键式自动定位和路径规划;

  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我国首次月面无人表取采样,实现机械臂操作定位与全程精确引导;

  2021年空间站任务,6次机械臂操作任务圆满实施。

  创新的事业孕育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推动创新的事业。中心领导介绍说:“如今,中心有65名青年人才担任型号指挥、总师、设计师等职务,70%以上的技术创新来自青年团队,80%的科技成果奖主要完成人是青年技术骨干。”

  心至苍穹,目尽星河。

  过去,这个年轻群体参与并助力了诸多突破——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地外天体点火起飞、携带月球样品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

  未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火星采样返回探测、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年轻人将会继续勇攀新的科技高峰,协同创造更多中国奇迹。(刘显波、李国利、杨晓敏)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2022-10-12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