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任弼时与中央党校

来源:学习时报2022-12-27 15:46

  作者:夏静(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任弼时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首任校长、中央党校的重要领导,为中央党校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关于党性问题亦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在党校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首任校长

  1922年,年仅18岁的任弼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冬,中共长沙党组织派从苏联回国的任弼时到安源,协助刘少奇创办了安源党校——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一所党校,刘少奇任校长。

  1925年1月,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表示要通过建立党校增强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通过《开办最高党校问题》的决定,但因1927年国民党发动“清党”,共产党的组织及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创办高级党校的计划只能搁置。1931年12月起,任弼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及苏区中央局党校校长。

  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局为纪念“科学社会主义的鼻祖”马克思逝世50周年、广泛传播共产主义而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江西瑞金正式开学。该校就是中央党校的前身,旨在训练大批新的工农干部,彻底改造和加强党团政府工会的工作,以争取革命与战争的完全胜利。

  任弼时出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首任校长,杨尚昆任副校长。学校开办三类班次:2个月的新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主要培养新苏区与白区的工作人员,学额80人;4个月的训练班,分党、团、苏维埃、工会工作四班,每班50人;6个月的高级训练班,学额50人,由各省委、省苏维埃及省工会派送。学校科目每班有所不同,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建设苏维埃的建设、工人运动、自然科学常识等。因条件艰苦,学校的设施十分简陋,教室、饭堂、礼堂都设在祠堂里,学生住的是民房,但这并不影响学员们的学习热情。

  学校的第一次学术讲演安排在3月18日——巴黎公社纪念日,由董必武主讲“巴黎公社”。毛泽东也是学校的兼职教员,主讲苏维埃运动史;任弼时和邓颖超主讲中共党史,朱德讲授军事课。有位学生在其笔记中绘声绘色地记录了任弼时授课的景象:“任校长叫大家坐下,转身在黑板上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接着讲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国内国外历史条件,讲毛主席、李大钊同志对建党的贡献,讲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等同志都参加过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那时只有12名代表,几十名党员,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希望。我听得很有味道,当了6年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还不知道共产党是怎样成立的。现在可找到根源了。”

  1933年4月下旬,任弼时被调任湘赣边区省委书记兼湘赣军区政治委员,张闻天接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校长。6月14日,学校举行了第一次毕业典礼——新苏区班学员毕业。主席团在开幕词中指出了学员2个月学习的重大意义:“新苏区和边区的同志……将运用战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到实际斗争中去;领导千百万工农劳动群众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到底。”

  积极参与推进中央党校的改革

  任弼时多次参与讨论有关中央党校改革的会议,对党校的招生与教学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1941年12月1日,任弼时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中央直属干部学校改造计划时,他建议今后中央党校的学员主要招收地委书记以上的干部,学员应多学些马列主义理论,并学习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同时学习些实际政策;中央党校过去的教员应继续使用,由中宣部管理,使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应培养新教员。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若军政学院不与中央党校合并,则组织由任弼时、陈云、邓发参加的管理委员会,任弼时为主任。

  12月17日,任弼时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将八路军军政学院合并于中央党校,同时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如《对目前党校的整理办法》《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决定》指出了目前延安干部学校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所学与所用的脱节”的缺点。为了改正缺点,《决定》要求干部学校除了正确教授马列主义的理论之外,还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以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使学生既学到理论,又了解实际;将中央党校明确定位为“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

  1942年2月28日,任弼时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3月2日,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发出《关于政治局对党校组织及教育方针之新决定的通知》,决定中央党校直属中央书记处,毛泽东负责政治指导,任弼时负责组织指导,日常工作由邓发、彭真、林彪组成的新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并决定对中央党校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加以改变,停止过去所定课程,在本年内教育与学习党的路线。针对这次改组,4月1日的《解放日报》评论称:中央党校“再度改组的目的,据负责中央党校政治教育的彭真同志谈,‘是使党校教育能完全吻合毛主席整顿三风的精神’”。

  4月11日,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党校政治教育计划时,任弼时又建议:党的路线的学习和研究是今年的安排;中央党校学员第二学年要研究中国近百年史、政治经济学;第三学年主要研究党的具体政策。

  可以说,任弼时所强调的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学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中央党校的教学变革,使其更能适应现实工作的要求。

  整风运动中关于党性问题的说明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干部党员“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

  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使全党进一步领会《决定》的精神,1941年下半年,任弼时撰写了《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他在《大纲》中对党性的含义、如何锻炼坚强的党性等问题作了说明。他认为,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利益,党员应当以“无限的忠实性和坚定性为这个利益服务”,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于党的利益,将党的利益放得高于一切。1942年3月10日,任弼时出席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又专门讨论了《决定》,以求得对文件精神的实质了解。

  1942年7月14日,基于1941年撰写的报告大纲,任弼时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增强党性的长篇报告,解答了整风运动中党校学员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及其他整风文件时提出的许多问题。

  在报告中,任弼时重点阐述了中央为何1941年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党性的含义、如何反对宗派主义、怎样增强党性等问题。他解释,将党性锻炼作为单独的问题提出来是因为当时党面临着特殊局势——既与日本进行残酷斗争,又与资产阶级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由小党成为大党,80万党员中75万是新加入的,成分复杂,新党员亟待教育。接着,任弼时又对《决定》的中心思想进行了说明,即强调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全党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都应服从党的中央。任弼时特别指出,宗派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宗派主义主要表现在“对党外产生排外性”“在党内产生排内性”,前者表现在共产党不亲近工人农民,后者有不同表现,有的表现为本位主义,即只注意自己工作部门的利益,把局部的利益与整体的利益对立起来;有的表现为小团体主义,或少数人的小集团的活动。

  针对有人提出的《决定》对于党的建设起了哪些作用,任弼时也作了详细说明。他表示,这一决定总结了党二十年来对于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指明了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如何巩固党的团结;决定发出后,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比过去更加统一,也为整风学习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1943年1月7日至9日,在中共西北中央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任弼时作了题为《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的长篇演讲。在演讲中,任弼时阐述了党的本质,指出党是无产阶级之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必须是“最能革命的最能够代表人民并为人民谋利益”的,同时又对增强党性的重要性作了说明。

  中央党校是我党培养高级干部的主阵地,党性教育在其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任弼时关于党性问题的论述直至今日仍具相当的指导意义。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 推动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