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
首页> 党建频道> 要闻 > 正文

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12-16 14:26

  作者:张剑伟、钟琼(广东科技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重要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道德修养是党员干部从内心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既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正心修身、涵养廉洁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德尚德的民族,重视德治和政德,道德文化十分丰富。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为政者的操守和品行如何,关乎民心向背,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国家兴衰存亡。为政者只有以德修身,才能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上下功夫,做到勤政廉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明大德,意味着要涵养优良政治品德。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就要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党性坚强,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同构,精忠报国、经邦济世、修己安人的家国情怀得到中国人的普遍认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思想,都体现了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德。党员干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就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

  守公德,要求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我国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包含的敬民重民、爱民恤民、忧民利民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民之德、清廉之德,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守牢底线、严以用权,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严私德,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党员干部的品德修养不仅是个人追求,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尚书》中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王安石在《洪范传》中写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子罕以廉为宝,公仪休拒鱼养廉,杨震慎独拒金,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党员干部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品德修养,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不断增强立德、修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