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刘彩香,又名刘彩霞,1915年10月出生在江西赣县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开始投身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时期曾任于都、会昌县委妇女工作部部长,粤赣省委妇女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是红一方面军走完长征全程的为数不多的女红军之一。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苏区时期的“女部长”。1930年,红军在赣县田村组织妇女参加革命,成立了红军洗衣队。年仅15岁的刘彩香得知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专打土豪劣绅,便果断地加入红军洗衣队。每当有前方战士受伤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时,刘彩香都会跟随洗衣队辗转到各地后方医院,帮助伤病员洗衣服。有一次,红军从前线退下休整,刘彩香和十几名妇女赶去帮红军洗衣服,不料追赶的敌人在附近放盲枪,子弹差一点就打中洗衣队。
中央苏区反“围剿”中,陆续开展扩红运动。当时各级妇女组织的中心任务就是扩红,已在妇女部工作的刘彩香深知任务艰巨,经常带队下乡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白天,刘彩香同群众一道上山砍柴,帮忙做家务,晚上就在村里开会动员妇女送丈夫、送儿子、送兄弟去当红军,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由于广大青壮年大都参加红军或支援前线去了,为保证后方农业生产正常进行,毛泽东提出要破除封建习俗和陈腐观念,有组织地引导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各级妇女组织立即响应,成立妇女耕田队。刘彩香虚心向老农请教,很快学会了耕田技能。她不仅带领妇女纷纷下地参加农业劳动,还组织妇女参加慰劳红军家属的活动。只要发现红军家属有困难,她都第一时间组织代耕队热心帮助红军家属干农活,即便是农忙季节,刘彩香也是放下自家农活先去帮助红军家属。
由于敌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食盐、布匹、药品等物资非常紧缺,连做布草鞋都很难找到一块像样的布。在党中央号召妇女捐布做鞋支援红军的动员会上,刘彩香主动将自己多余的衣裤当布料捐出来,仅留一两件替换。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妇女们纷纷翻箱倒柜,找出各种零碎布料用于打布草鞋。白天,刘彩香带领妇女犁田忙生产,晚上就挑灯夜战做布草鞋。
长征路上的“女挑夫”。长征途中,刘彩香和另外10名女红军被分配在红一方面军干部休养连任政治战士,主要工作是照顾伤病员,分派担架。行军路上,她经常抬担架,为伤病员挑东西。一次在上山路上,阴沉的天空飘起了雨,刘彩香见新扩充进来的一个抬担架的民夫没来得及分到粮食和斗笠,她二话不说解下自己的斗笠给民夫戴上,又拿出自己的搪瓷缸,把仅有的一个冷饭团给民夫。当抬担架的民夫脚踩苔藓滑倒受伤后,刘彩香亲自顶上抬担架。然而,个子不高的她,每次都抬担架的后半部,在爬坡上山的时候,整个担架的重量就压在了她这一边。为了让担架上的伤员能好受一些,她把担架的两个把手都压在自己的肩上。更为艰险的是,路面因下雨而变得格外湿滑,刘彩香多次跪倒在泥石上,膝盖疼痛难忍。但不管多么危险,受到多大的疼痛,她就是紧握担架不撒手,一口气爬上山顶。
在血战青杠坡中,部队在进行紧急撤离时遭遇敌人的追击。一些民夫眼看情况不妙,丢下担架和伤员撒腿就跑。危急时刻,干部休养连的女红军们挺身而出,背起伤员迅速撤离。在撤退途中,一条宽宽的土沟横在路前,背着伤员是不能通过的。刘彩香不假思索,第一个跳下土沟,其余女红军见状也纷纷纵身跳下,在土沟里一来一回用肩膀把伤员一个个驮过去。脱险后,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发现刘彩香的衣服上有好几个子弹穿过留下的洞眼,有一绺头发还被飞过的子弹烧焦了,真是险象迭生、虎口脱险。
部队到达毛儿盖后,刘彩香和革命恋人毕占云被批准结婚。婚后,刘彩香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毕占云则于1936年10月西渡黄河,参加了西路军的艰苦征战。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毕占云只身辗转到达延安。当他们相遇时,刘彩香抱着蓬头垢面的丈夫痛哭道:“我还以为你已经牺牲了!”
和平年代的“贤内助”。新中国成立后,刘彩香任河南省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副校长,1958年转业到地方,后任郑州市二七人民公社社长。1962年,刘彩香重回部队工作。在三年困难时期,刘彩香主动响应党的号召,降低待遇,不给组织添麻烦。为全力支持丈夫毕占云在河南省军区工作,她向党组织申请辞去领导职务。她为人低调,宽宏质朴,把帮助别人当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但当老家亲戚想寻求她安排工作时,刘彩香毅然拒绝道:“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是服务人民,不是以权谋私,我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有一次,她的大儿子带着孩子来郑州探亲要返回北京,想要刘彩香安排毕占云的公车送他们到郑州火车站,她却教育大儿子要有吃苦精神,绝对不能占公家便宜。最后,大儿子用木棍挑着行李带着孩子步行到公交车站,转乘公交车前往火车站。1980年7月,刘彩香在河南郑州与世长辞。曾一起走完长征的女红军、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对其高度评价,亲自写信给刘彩香的儿子表示悼念,并说:“你妈妈可是一位英雄啊!”(于水、马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