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罗炳辉“三大战术”显威力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罗炳辉“三大战术”显威力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12-04 17:19

  作者:姜瑞荣(江苏省金湖县政协)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在开辟、创建、巩固、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的6年多时间里,面对敌人的疯狂进犯,罗炳辉多谋善断,出色地筹划、组织或指挥了百余次战役、战斗。其间,他成功创造并运用梅花桩打法、麻雀战、地堡战等一系列机动灵活的战术,给予日伪顽军以沉重打击。

  “梅花桩战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炳辉告别延安,奔赴华中抗日前线。

  1940年9月,日伪军17000多人对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罗炳辉得到报告后,立即指挥新四军指战员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伺机消灭进犯的敌人。7日,日军指挥机关及其掩护部队60余人,由竹镇向程桥方向运动。新四军四支队十四团三营奉命在六合老古墩进行伏击,与日军激战5个多小时,毙伤日军20多人。此次伏击,狠狠打击了敌人的指挥机关,使日军原定一个月的“扫荡”计划只进行了12天就以失败告终。

  为了有效减少新四军在战斗中的伤亡,罗炳辉经过多次构思和演练,发明了一项有创意的战术——“梅花桩战术”。这一战术就是把部队集中驻守分成三至五个地方驻守,各部之间相距两三公里,因这种阵型如梅花状,故名“梅花桩战术”。当时,日军使用的战术是“分进合击”:来犯时,一般只针对一个“梅花花瓣”发起进攻,而受到攻击的“花瓣”与日军交火后,边打边退,避开日军锋芒,并诱敌深入,其他几个“花瓣”迅速运动到日军侧、后翼的薄弱部分发起攻击。“梅花桩战术”在新四军中推广实施后,很快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941年4月,罗炳辉首试“梅花桩战术”,在六合县金牛山打了一个胜仗,新四军以牺牲54人的代价,击毙日军200多人、伪军300多人。一个月后,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再次以5000多人的兵力,兵分5路,向淮南路东根据地开展第二次“大扫荡”。罗炳辉布置几十个“梅花桩”,诱使敌人进得来出不去,深陷“梅花桩”阵地无法自拔,日军六七天就被消灭近1000人。日本军官伤透了脑筋,翻遍中外战术的经典著作也找不到片言只语,只得无奈地命名为“罗氏战术”。从此,日军不敢轻易入侵淮南路东根据地。不久,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流传起一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金牛山上打胜仗》歌曲,其内容就是称赞罗炳辉“梅花桩战术”的。

  随着罗炳辉指挥部队连战连捷,淮南抗日根据地日益稳固。

  “麻雀战术”

  罗炳辉根据淮南路东和洪泽湖、高宝湖一带的地形特点,创造了一套诱敌、迷敌、扰敌、奇袭、反击、歼灭等为内容的游击战术,其中的“麻雀战术”就是把当年山地游击战改良后运用的。

  所谓的“麻雀战术”,是指地方武装常用的游击战术,即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就像麻雀啄食那样,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东打一枪,西放一枪,乘隙而入,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敌人;如遇敌反击,就立即主动撤离,消失得无影无踪,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着、心神不宁的境地,从精神上、心理上消耗折磨敌人的意志”。

  罗炳辉经过研究、改良,把“麻雀战术”运用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1940年初,淮南抗日根据地第一次反“扫荡”时,将民兵召集起来,采取统一指挥。但民兵集中后,由于平时联络不畅,在战斗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针对民兵在第一次反“扫荡”时出现的问题,罗炳辉经过深思熟虑,特别为民兵制定了作战指南,要求民兵一般不离本村,民兵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老百姓、救护伤员、担任向导、传送情报、纠缠日军”;还制定了民兵作战守则,其主要内容有:三五人的民兵小组,纠缠日军的主要方法是隐蔽处打一排枪(同时开枪),罗炳辉的经验是一排枪响,敌人是很难判断方向的;射击目标首选向导;夜间骚扰日军等,罗炳辉还亲自指挥民兵进行操练。此后,民兵很快掌握了“麻雀战”战术要领,成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有力补充。

  “地堡战术”

  1941年11月,驻扎在津浦路西的国民党顽军一七二师等部队,不去和日伪作战,反而乘日伪进攻根据地时,集中6个团的兵力进袭路西根据地的中心区(安徽定远)。罗炳辉闻讯后率领新四军二师主力自卫反击。为了执行党中央“一定要保住定远根据地,这个华中与延安唯一的陆地通道”的指示,粉碎国民党顽军的进犯,罗炳辉亲率3个团英勇奋战。

  由于路东的“梅花战术”不适合路西作战,罗炳辉立即针对路西的特点创建了新的战法:其核心是在五尖山一带交通要冲的山头上,建立多个牢固防御地堡,每个地堡顶部约5米以上,可容纳50人左右,补给可坚持10天以上,安排10多位狙击手,在距地堡不同距离处插立地标,方便战士调节枪准星的高低;顽军进攻时,守卫部队首先射击拉炮的骡马和军官,利用精准的远程射击杀伤、阻扰、吸引国民党顽固派部队全力出击,新四军主力部队伺机从侧、后翼向顽军发起攻击。这种战法被称为“地堡战术”。

  为了将“地堡战术”迅速付诸实施,罗炳辉不仅亲自选定地堡位置,还和战士们共同进行“地堡建设”。开展“地堡战术”的核心是具备射击、心理都优异的特等射手。罗炳辉是有名的神枪手,为了督促战士们苦练枪法,他经常以身作则,在战士们面前“表演”消灭敌人。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就有“罗师长一枪打死三个半鬼子”的故事:一小队日军进犯根据地,排着队过小桥时,罗炳辉随手对着敌人队伍就是一枪,子弹穿过前两个敌人的咽喉,又掀掉第3个敌人的脑袋,钻进第4个敌人的胳膊里,造成日军三死一伤。敌人小队吓得掉头撒腿就跑。

  由于地堡位于高处,火力威猛,山坡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竹签陷阱,易守难攻,顽军屡次进攻均失败。1942年3月,国民党顽军不甘心失败,又纠集了5000多人拖着大炮又来进犯根据地。由于据守地堡的新四军战士远距离射击十分精准,顽军寸步难行,不得不对地堡发起炮火攻击。进攻前,敌人共发射了数百发炮弹,地堡外的工事大部被炸毁。由于罗炳辉指挥战士们战前对地堡进行了加固,地堡大多安然无恙。战斗中,罗炳辉在山头上的指挥所里密切注视着战场的情况,任凭敌人炮弹呼啸镇定自若。当顽军打完炮弹,把全部兵力投入到对地堡进攻时,他下令主力部队从侧、后翼发起猛攻,打得顽军死伤惨重,大败而逃。后来顽军很久不敢来犯,还将这条地堡防线说成是“攻不破的罗氏防线”。

  在此后的1944年11月占鸡岗战斗,1945年4月黄瞳庙战斗,7月白龙厂、林家庙战斗中,国民党顽军又集中力量发动了几次进攻,均被新四军二师与淮南军区军民依靠“地堡战术”将其粉碎。

  整个抗战期间,淮南根据地军民运用罗炳辉创造的上述战术,有效地遏制了日伪顽军的“扫荡”和进犯,淮南抗日根据地也由此成为“华中最稳定的根据地”。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