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间正道 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代表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页> 党建频道> 要闻 > 正文

人间正道 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代表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来源:新华网2022-10-21 17:39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人间正道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代表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华社记者

  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庄严宣示——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意气风发迈上新征程的伟大动员——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举旗定向、凝心聚力,号召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深刻指出,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这条路,造福亿万人民——

  用上5G信号、打通公路隧道、接入南方大电网……云南独龙江偏僻山乡的发展巨变,让独龙族脱贫“带头人”高德荣代表感慨不已:“进入新时代,独龙族整族脱贫,实现了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直过民族’一步越千年!”

  独龙江峡谷屏风九叠,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隔开两岸。这片“险远之地”曾是与世隔绝的“孤岛”。

  “以前我出门到州里读书,滑着溜索,花了三天三夜才走出独龙江。”高德荣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独龙江的道路更加通畅便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打赢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这条路,扎根中华大地——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成为热门打卡地。

  一名观众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参观(2022年10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深切感受祖国腾飞的巨变,有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是‘人间正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

  “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这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二十大代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认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二十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说。

  这条路,通往伟大复兴——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二十大报告科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规划和部署,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二十大代表,雄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田金昌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开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发展新局面。”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行进。

  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第二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四个自信”、把握大势全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旗定向,牢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爷爷辈造蒸汽机车,父辈造绿皮火车,我造高速动车组列车。”二十大代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一家三代都是铁路人。

  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郭锐和他所在的团队为1600多列高速动车组装配转向架。如今,这些列车已经安全运行超过40亿公里。

  “交通之变,折射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史诗般的巨变。”郭锐说,“铁路网越织越密,高铁的速度更是不断提升,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华夏大地澎湃着持续发展的活力与激情。”

  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一辆复兴号列车正在出厂(2021年7月1日摄)。新华社发

  路走对了,就不怕水远山高。新时代绘就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嫦娥”落月、“天问”探火、神舟飞天,一个个重大工程体现我国雄厚实力……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这是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正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从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梦说到底就是脱贫梦、生态梦。”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更加亮丽厚重的底色。”

  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右二)与农户交流菌草种植技术(2021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我们党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新时代万象更新、日新月异,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兑现了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二十大代表、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感触很深:“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令世界惊叹。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入场(2022年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13方面制度安排,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

  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不断筑牢、基本制度更加完善、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把莫高窟保护好,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十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我们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民族复兴征程积蓄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莫高窟第231窟,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壁画修复工作者在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2022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杜哲宇 摄

  源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复兴路上,精神如炬,信念如磐。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与时俱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之路、必由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镇段家湾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十里八乡数得上的美丽乡村。

  “大伙儿都说,村里这些年的巨变,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党中央的好政策。段家湾要永远跟党走。”二十大代表、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说。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多年对外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外国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二十大代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谢春涛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二十大新闻中心内,摆放着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深受外媒记者欢迎的热门图书。

  国际社会认为,这部权威著作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重要的“思想之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彰显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二十大代表、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周荣方的笔记本里,写下聆听报告的收获感悟: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将继续深入基层,以“行走的思政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吃上了‘茶香饭’,走上了‘幸福路’。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充满了希望,鼓足了干劲!”来自广西苍梧县山坪村的祝雪兰代表,谈起边远瑶寨发展茶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新征程的美好明天,鼓舞砥砺奋进的信心。

  二十大代表、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充满信心:“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会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前进,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记者林晖、史竞男、胡浩、王鹏、康淼)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