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然(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物流保通保畅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物流保通保畅的重点是在坚持党的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发挥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作用,做到“三个坚持、三个强化”,着力锻造稳健高效的物流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物流保通保畅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大背景下,隔离管制、复工延迟等措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传递到物流领域,多重因素叠加使物流业长期固有的一些问题,如国内公路运输比重高、物流数字化转型不够、基础设施资源不均衡等短板问题更为突显,产业链、供应链脆弱,物流保通保畅将持续面临挑战。
疫情导致物流供应链供需失衡和断链,给经济循环带来挑战。首先,从外循环角度,疫情导致外贸物流供给不足、功能失效、价格失控等供需矛盾。海运承载着90%的全球贸易量,在国际空运、陆运因疫情大面积停摆的情况下,更凸显了海运的关键作用。从需求端看,2021年全年全球贸易总额28.5万亿美元,同比增加25%,比2019年疫情暴发前高出13%。2021年全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4%,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从供给端看,疫情严重影响港口装卸和内陆集疏运效率,物流拥堵大约消耗了17%的全球有效运力,一船难求、一箱难求,运力供给明显不足。供需矛盾导致短期服务价格急剧飙升,出现明显的价格失控现象,推高了国际贸易物流成本,进一步影响了供应链稳定。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疫情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逐步逆国际化,产生区域化、碎片化趋势,依托国际产业分工的物流供应链也面临着重构风险。其次,从内循环角度,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直接冲击物资保供物流,导致国内供应链条出现中断现象。疫情期间,政企协同模式下物流调度集成体系经受了严峻考验。重大危机时刻,因应急物流监控和响应缺少透明性、数字化应用不普遍、物流供需不匹配不精准、信息不畅等因素,使得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的物流从业人员停工、公路大面积停运,或物资堵在“最后一公里”物流环节。不同物流企业各自为政,供需信息不对称、转运对接困难,这些都给物流服务供应链带来潜在风险。
疫情导致物流从业人员职业风险增高,一线人员紧缺影响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一是从业人员疫情防控方面。从业人员面临货物可能消杀不够彻底、接触环境复杂等不利因素,是高风险人群。二是从业人员规模方面。由于职业风险大、劳动强度高,物流行业美誉度下降,从业人数持续减少。三是从业人员复工复产方面。首先,一线物流人力供给不足;其次,部分劳动力输出地区仍存在交通出行管制,影响返岗复工。
综上,物流从业一线人员的职业环境不佳,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不利影响,从业人员数量不断趋紧,保证物流队伍稳定成为一项新挑战。
物流保通保畅的对策建议
维护海内外物流安全畅通和供应链体系健康已成为全球共同目标,下一步重点是在充分发挥党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凝心聚力政治优势的前提下,做到“三个坚持、三个强化”。
坚持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胜。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都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担当、善于攻坚,以科学、扎实、有效的行动,全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胜。一是既要深刻认识疫情防控“事关人民生命健康,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也要深刻理解“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正确认识到发展不仅重要而且紧急,既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又要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强化担当意识,想办法、出实招,完善精准防控措施,降低疫情防控成本。在交通运输部出台的保障物流畅通十项措施中,明确要求对货车司机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通用,对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体温检测正常的货车司机,各地直接放行,要求建立和完善货车司机信息共享机制,实行“白名单”管理。为使这些措施落地见效不打折扣,需强化协调联动,深化机制建设,打破区域限制,打通服务区、高速出入口等关键堵点,鼓励“无接触”物流,真正塑造“端到端、封闭式”运营,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打通特定通道。强化从全国到区域再到各省市的协调机制,不搞简单、一刀切的封闭、隔断,尤其是像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协同成熟的重点区域,要建立一体化、闭环畅通运营的应急物流通道。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协调联动,下好全国一盘棋。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保障物流安全畅通,应坚持系统观念。一是坚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全面全域全程一体防控。运用处理突发事件的“双圈模型”理论,通过重大风险情景构建演练,夯实防控基础,通过科学研判、迅速决策、统筹组织、及时沟通,有效应对和化解危机。比如,现在各大城市都在部署建立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一些高速服务区和出入口也建立了核酸采样点,建议进一步提升高速服务区和出入口的核酸检测效率,辅之于抗原检测,力争快速出结果快速放行。二是物流安全畅通,是我国稳外贸、稳外资、稳就业、稳税收的基础保障。不断加大对外贸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如,鼓励金融业通过与航运物流电商平台合作为运费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各地方、进出口商协会,组织中小微企业与航运物流企业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物流成本。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一线物流作业人员。坚定站稳群众立场,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人民群众衣食冷暖的解决程度、人民群众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是否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标准。我国货车司机、船员、快递服务等物流一线从业者数量庞大,近3000万卡车司机承担着7成以上的国内货运量,180万余名船员保障着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和海上物流供应链畅通,千万余名快递外卖人员奔忙在保供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在物流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物流行业整体平稳安全。中国货车司机的生存状况和抗风险能力很低,船员自疫情开始出现的换班困难也影响职业稳定。各级党组织、政府和全社会应给予物流一线从业者用心用情用力的关心、关爱和帮助,给予其更多理解、体谅和回报。具体来说,在购车贷款、税费减免、疫情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在重要物流节点打造更多“司机之家”。切实加强货物的全流程管理,从包装到运输到入库、出库,务必全面消杀,不留隐患,严防“物传人”,保障仓储工作人员严格落实“四件套”防疫举措;采取必要的封闭式管理和必需的生活保障服务。船员防疫方面,在船员换班集中的港口或附近城市增加隔离酒店。
强化专业力量,鼓励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并持续完善。一是快速响应,打造多点灵活调配的备份供应链。中远海运作为全球最大的航运物流企业,坚持“大国船队”的责任担当,以全球1/18的运力承运了全球1/10的海运贸易量,全力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水运是最经济也是疫情防控最安全的运输方式,这次上海疫情导致长三角公路运输受阻,中远海运为客户迅速升级和开通了“陆改水”“陆改铁”新通道,利用长江140多艘船和40多条航线,挂靠和服务长江沿线的34个码头,特别是选择太仓港、南通港作为临时的长江中转枢纽,由具有江海联运资质的水上穿梭巴士把出口重箱转运到上海港。此外,还迅速升级扩充了长三角到上海的海铁联运服务,打造一站式“陆改铁”通道。围绕苏北地区的客户需求,提供了苏北到上海的五定班列服务,3月以来每周76列班列,周出口达到3800标箱。既保证了物流通道的有效运行,又明显降低了货物流通中的疫情感染和传播风险。二是临危不乱,打造包容性供应链。着力做好危机预案,危机来临时要当断则断。三是夯实组织和文化,打造韧性供应链。危机时要保证供应链稳定,除了外部条件支持,内部的组织和文化也至为关键,要建立心理咨询平台及时辅导疏导,关心关爱好在疫情一线工作的员工。
强化信息共享,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疫情防控和物流效率。一是用数字化手段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目前,不论是人员出行还是货车通行,要查验的信息太多且分散在不同平台。比如各省份都有自己的健康码,各地的通行证可能跨市就不认可,行程卡、核酸证明、疫苗证明有一个不符合要求行程就会受阻。应进一步加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现有的“国康码”为基础,建立统一通用的防疫信息平台。二是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物流通行效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无接触技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冲”停摆与静默。中远海运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全球航运业务网络平台(GSBN),开展线上订舱、换单、提放箱等服务,操作流程实行无纸化,保证全球航线网络运输服务正常开展。从当下和未来看,更多地通过物联网和数智化收集数据、发出预警信号,更多地运用无人驾驶、无人操作参与生产、仓储和物流,都有助于减少人与人接触,克服疫情影响。
强化共赢合作,在深化对外交往中持续拓展国际物流通道。一是在国际物流保通保畅上加大统筹海陆铁空联运。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做好各环节、各节点的流畅运行和高效对接。针对目前较为薄弱的海外多式联运体系,应支持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抱团拓展海外市场,共同投资建设海外仓、码头、场站等海外节点网络,共同拓展境外地面服务网络,提高当地货源组织和末端配送能力。二是围绕物流运输资源促进国际共赢合作。中远海运2010年成功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其吞吐量由2010年的68.5万TEU增长至531万TEU,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口。中远海运协同沿线国家政府和全球重要客户、合作伙伴,以比雷埃夫斯港为枢纽,推动中欧陆海快线建设,打造联通中东欧国家高效、便捷、经济的陆海联动新通道,取得了积极成效。建议鼓励全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借助“一带一路”的布局优势,在拓展国际物流通道、投资境外物流资源等领域进行共赢合作,增强我国境外物流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之,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动态评估物流运行情况,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补短板、强弱项,解决难点、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着眼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局。在“三个坚持、三个强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有效的做法和经验,锻造更为稳健高效的物流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