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门父子三词客”
首页> 党建频道> 学习园地 > 正文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门父子三词客”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2022-06-10 09:35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了解当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让我们跟着总书记的足迹,穿过历史长河,走进“三苏”的传奇人生。

  “一门三进士”

  “一门三进士”,唐宋八大家独揽三席,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佳话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三苏祠正是三苏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是蜀中最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

  苏洵少时喜游名山大川,“游荡不学”,27岁时,发誓读透经史并教子成龙。“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的这几句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在苏洵勉励下,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勤学上进,同榜考中进士,名震京师。三苏父子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所景仰。

  三苏父子中最为有名的苏轼,不仅享誉古今,而且名闻中外。在外媒评选的12名“世界千年英雄”中,苏东坡是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人。“眉山苏轼”已经成为“世界东坡”。

  如今三苏祠成了后人祭拜先贤的人文圣地。作为现今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纪念三苏的祠堂,三苏祠拥有文物藏品上万件,是国家二级博物馆、4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氏文章擅天下”

  “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人们对三苏父子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西出阳关万里行,弯弓走马自忘生”……三苏父子流传后世的名句数不胜数。他们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

  酷爱文学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苏轼称之为“文艺大师”,在不同场合经常引用苏东坡的诗词名句。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2013年考察海南谈起当地的生态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东坡的这3句诗。

  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投身兵团的故事,也化用了苏东坡的诗。他说:“苏东坡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新疆有烤馕、抓饭、羊肉串、哈密瓜、葡萄等等,咱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不辞长作新疆人’。”

  “扬不清,沉不浊”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苏氏一门家风笃厚,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皆留下大量与家风家教相关的文字、诗词。

  苏轼曾在他的长子赴任时,赠他一方砚台,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在醇厚家风的熏陶下,走出家乡的三苏父子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哪怕命运多舛,依然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万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后人对三苏父子的仰慕,不仅因为他们的才学,更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醇厚家风。

  优良家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推崇的,他多次引经据典,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广大家庭弘扬优良家风。苏轼那些蕴含着立身行事哲理的名句,总书记也经常信手拈来。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了苏轼在《思治论》中的这句话。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苏轼的这一名句,勉励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苏余韵,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

  统筹:崔士鑫

  撰文:岳小乔

  策划:杜尚泽

  编辑:卫然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李学仁、申宏,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