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好乡村振兴红色“组合拳”
首页> 党建频道> 独家报道 > 正文

打好乡村振兴红色“组合拳”

来源:光明网-党建频道2022-05-20 15:44

  作者:满泽阳(安徽省太湖县刘畈乡刘畈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助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其中众多位于乡村地区,从星火燎原到黄土窑洞,从小岗茅屋到善洲林场,红色赋予了广大乡村地区涓涓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前不久,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要以“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为四个基本原则,增强发展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节点上,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为乡村发展提质增量、助力赋能,要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红色“组合拳”。

  善于“借题发挥”,立足自身资源打好“历史牌”。当前,广大乡村地区一方面集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资源,但另一方面又大都面临着红色资源“小、浅、散”的制约,如何实现“有”与“优”的嬗变,亟需破题。拓展红色资源“广度”。要筑牢红色“共同体”,通过顶层设计一揽子发展规划、系统完善周边配套设施、集中打造红色品牌标识等措施,将分散的遗址遗迹化零为整、一体谋划,从扩展历史空间切入,以点为基(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历史脉络)、连线成片(区域联动)。组织摸排域内红色遗址遗迹数量、年代、保存状态,建立“红色档案”,有针对性进行修缮复原,做到应保尽保、应修尽修,最大程度复原历史风貌,实现红色资源“百川归海”,注重发挥集群效应,增强当地红色资源的历史“含金量”和区域“首位度”。增加红色学术“深度”。要广开门路招才引智,依托地方党史办等历史研究平台加强乡村地区红色资源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发掘提炼,联系高校历史学院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与红色村庄挂牌结对共建,通过发布横向课题、召开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师生撰写发表相关理论文章,公开出版会议论文集。设立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红色研学基地,扩大当地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红色故事“温度”。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同步设计完善红色资源讲解词,以讲好红色故事为突破口,依托口述历史与时间赛跑,宣扬红色人物、发掘红色故事、凝练红色精神,进行艺术化加工后择优应用于各个实地场景,并辅以现代科技手段,使人们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切实增强历史画面感和代入感。

  善于“借景生情”,嫁接自然资源打好“生态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增强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粘合度,充分嫁接自然资源,不断提升红色资源的知名度、覆盖面和吸引力,擦亮红绿交融的“金字招牌”。绘好人居环境“风景画”。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拆除无功能建筑,整治杂乱电线和广告牌,露出美丽村庄“天际线”。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进行道路沥青化改造,完善人行道、绿化、灯饰、环卫设施及生态停车场等,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井然有序的崭新村庄。通过墙体彩绘、宣传标语、公共设施造型等增强红色文化植入,打造红色“盆景天地”,实现红色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工程,鼓励引导村民以景点周边、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庭院内外进行绿化美化,共同建设红色美丽家园“微景观”。锻造绿色生态“产业链”。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是当代乡村发展壮大红色产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增长极”。要围绕绿色生态延伸红色产业链条,继续实施好“一村一品”项目,依托本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农业生态体验、绿色观光休闲等项目,不断为红色发展增效扩容,实现绿色、红色资源的优势互融,促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奏响全域旅游“大合唱”。要牢固树立“1+1>2”的集合意识,坚决破除单打独斗、同质“内卷”的不良思维,从县级层面系统整合乡村资源,积极引导村级红色资源充分嫁接条件成熟的域内各类文旅资源,变孤景为群景,推动旅游一体化,打造全域旅游精品路线,实现绿色资源、人文资源与红色资源的优势互补、多边游客的良性互动、山水生态的同频共振,共同打造“红为魂、绿为根、乡为韵、人为本”的旅游文化发展格局。

  善于“借力使力”,围绕公共资源打好“政策牌”。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撑和党委政府重视,乡村在发展红色产业过程中要巧用“他山之石”,在项目、资金、人员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聚合公共资源,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的放矢”提升红色文化引领力。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引领红色发展方面主动作为、靠前谋划,通过建立领导机制等方式牵头协调、全程指导、督促落实,在红色资源发展规划、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开发、纪念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升级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协助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和申报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及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整合域内红色资源申创各级红色特色小镇,切实为地方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和熙熙攘攘的人气流量。“铺路架桥”提升红色教育承载力。要围绕“平台+课程+学员”模式,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平台”即通过建立培训中心、设置党校分校、发展红色民宿和实训基地等形式搭建红色教育载体,有条件的地区可单列编制,打通“进得来、留得下、带得走”红色产业链的“中梗阻”;“课程”即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开发精品课程,以党性教育为主题,以实地参访为基础,以理论课堂为补充,同时着力培养专兼职本土讲解人员和培训带队老师,让“当地人”讲“当地事”,让“当地事”有“当地情”;“学员”即教育培训对象,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争取各级平台挂牌,联系对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企事业单位等党建培训资源,推动一批干部教育培训和党建业务培训班次实践课程常态化落地,不断提升当地红色教育培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实现干部培训和红色文旅的互利共赢。“门到户说”提升红色资源传播力。乡村地区往往在地理、交通、通信等区位因素方面不甚便捷,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网络信息时代,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极端重要性。要建立“官方主导、全民参与、组建队伍、创新话语、打造阵地、开拓场景”的红色文化宣传机制,正本清源规范红色传播内容,因势利导培育扶持红色主播队伍,与时俱进刷新红色文化传播话语,多维立体完善红色内容流量支撑,拓宽红色内容传播场景,真正让红色声音在红色大地上蔚然成风。

  善于“借水行舟”,引进社会资源打好“市场牌”。社会资源是推动红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清渠活水”,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补充和关键一环,广大乡村地区要转变思维、打开思路、解放思想,不断激发乡村红色发展“源动力”。牢固树立市场思维。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径配置红色资源,破除“等靠要”的僵化思维,依托市场求发展,面向社会要活力,多措并举增强外向融资力度,改变过度依赖财政投入的发展现状,吸引多元化市场资本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形成灵活多元、独具特色的乡村红色发展新模式。多元引入市场主体。不断推动乡村红色发展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服务主体融合创新,稳步探索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基础,以独资或合资专业化公司和农户为支撑的“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实现公益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提升红色产业的经营活力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机制优势,逐步降低参与政府采购准入门槛,促进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在乡村地区红色发展中的良性互动。集聚在外乡贤鼎力支持,注重发挥其在促进家乡产业发展、文旅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政策支持,持续优化环境,吸引在外乡贤返乡投资置业。不断丰富市场元素。在做大做强做优资金和技术两大市场要素基础上,通过创新各类新型市场元素,充分发挥市场在塑造品牌、延伸链条、激发活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努力拓展乡村红色发展“增长极”。以“红色+”塑造地方红色文化品牌,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结合红色历史编撰通俗理论读物,加大短视频、音频作品等红色融媒体产品开发力度,依托地方民俗工艺打造红色街区,设计红色纪念品、土特产,让人们既留下美好“乡土时光”,又带走终生“红色记忆”,真正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文化火起来,让红色乡村富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