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执笔:范子谦、王莉莉、张瑞瑶(山东财经大学实践思政课题组)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作为实践属性较强的课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近年来,山东财经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多措并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创新性地提出“实践思政”理念,并积极践行“实践思政”育人模式,实现“知”与“行”有效衔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互联互促。
创新实践思政理念,种好思政教育“责任田”
自2014年起,山东财经大学立足思政育人实践环节,围绕立德树人理念开展创新性探索,在全国率先提出实践思政理念。该理念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过程性培养,实现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其特征是突出思政育人的实践属性,注重现场化教学、体验式学习、浸润性教育和多元化评价。
学校党委专门设立实践思政领导小组,坚持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权,制定《加强实践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成立实践思政研究所。书记、校长每学期开讲实践思政课,各校级领导、各院系一把手共同参与实践思政理论教学,中层干部每学期带队1次以上实践思政调研。建成实践思政教学基地280多个,建设创业园3个,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乡村振兴”“劳模讲劳动”“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科技引领未来”等五大“行走课堂”,突破传统师讲生听、师看生做授课方式,师生共备共讲一堂“实践思政大课”。制定《高校实践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完善师生考核体系,注重评价的实践性、多元性,突出价值引领,侧重过程评价,拓宽评价维度。
打造实践思政课程群,绘就思政教育“同心圆”
学校遵循课程建设“两性一度”标准,精准聚焦实践思政,开发以国家一流课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程》、省级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等为代表的实践思政课程群。发挥实践思政独特优势,弥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实践思政同向同行,让各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链条贯通。
当前,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缺乏有效衔接、教学内容重复、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教学定位模糊等问题依旧存在。为此,山东财经大学以“知行合一”为导向面向全学科、全学段修订培养方案,统一设置实践思政教学内容及学分。自2019年起,逐步将实践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建设,构建起全校大思政格局。2021年,依托实践思政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课堂”,并开设《实践思政》线上课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思政课程。其中,本科设置2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社会实践》与1学分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研究生设置1学分的《实践思政》课程,本硕博“三千计划”社会实践各设2学分,形成“基础—应用—创新”的实践思政本硕博“三阶贯通”体系,保障教学内容延展、效果递进和资源共享。
构建实践思政教学模式,奏响思政教育“交响曲”
思政工作要将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做实教学体系支撑,做到既“解渴”又接地气。2016年,学校在理论探索、教学实践与积累总结基础上,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为原则,深挖实践思政元素,构建并实施了“1+N+X”教学模式。“1”为山东财经大学实践育人新品牌“三千计划”(进“千乡村、千企业、千社区”)一条主线,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确定引领性选题,紧扣社会热点难点确定参考性选题,结合学校财经特色确定自主性选题;“N”为多个实践思政平台,如“国情认知平台”重在挖掘爱党爱国元素,“社会服务平台”重在挖掘奉献担当元素,“劳动教育平台”重在挖掘劳动元素,“创新创业平台”重在挖掘职业元素;“X”为实践思政多元载体,融入价值性、理论性内涵,打造“乡村课堂”“未来合伙人”“百脉杯”等多个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山东财经大学实践思政“1+N+X”教学模式集言教、身教、境教于一体,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师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擦亮政治底色、永葆奋斗之姿,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专业特长融入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形成了易复制、可推广、能见效的成功经验。
历经十余年耕耘,实践思政研究成果已经在山东财经大学全校24个学院、62个专业中全面落实,学生参与面达10万余人次,指导教师5800余人次,有力推动了思政育人入脑入心。近5年,依托“三千计划”成果转化,共孵化提炼各类竞赛项目4300余项,“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获国赛7金13银20铜,各类国家级奖励3800人次。相关成果得到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认可,近50所高校专程来校学习实践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