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战略课题。如何上好思政课?如何让思政课具备“直抵人心”的力量?如何使爱国意识在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心中做到生根发芽?日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那洒镇岜皓小学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一支由文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的队伍,在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集聚的中国边疆地区的小学不断实践探索,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中传递着思政教育的力量。
岜皓小学地处海拔1440米的半山区,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586人,其中壮、苗、瑶、彝等少数民族学生541人,占学生总人数的92%。这意味着,作为一所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的小学,岜皓小学有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抵达岜皓小学后,为各年级的学生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爱国教育体验。在现场教学活动中,许多细节彰显出老师的用心,课堂生动且令人难忘。
黑板上用工整的粉笔字写着“在灿烂的阳光下,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起唱起了这首《在灿烂的阳光下》,而能主动站起来单独唱出一句的学生,还能得到铅笔、书本作为奖品。以此为例,小学阶段课程设计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在进行道德启蒙和感性认知,运用唱红歌、提问与抢答等方式培养对祖国以及党的情感;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也跟随着学生身心特点而变化,尊重学生主体,从而激发和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力。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增岽教授受邀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向文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及岜皓小学《道德与法制》授课教师讲授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进路》。杨增岽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推进理论学习举措和其参与国家教材委文件研写的经历,认为高中、初中以及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有不同的逻辑:在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清华大学教授、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邹广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尤其是就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搞好民族团结,学校教育是根本,认知培养是核心,尤其是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环节的启蒙,至关重要。在他看来,文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岜皓小学举办的这次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育实践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通过文化融入,课堂宣讲、课题研究等形式,转化地方的民族特色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对于提升学校教育多元化,打造民族文化平台,培养各级各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供稿:陈世荣、程悦、浦加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