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宇飞(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深入总结了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理论成就和实践成就以及在百年辉煌历史中形成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坚持理论创新”从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重大问题。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党坚持理论创新的百年历史,揭示了我们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逻辑。
理论创新要紧密结合党的主要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要求确立阶段性任务。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党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实际,确保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决议》深入总结了党百年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四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制定历史任务的过程,系统呈现了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探索历程,也揭示了党的主要任务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即党的任务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正确结合的结果,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也为理论创新提出了总体的任务要求。
理论创新要聚焦中国发展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理论品格。推动理论创新必须以分析和解决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寻找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将革命引向胜利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是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人民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等重大时代课题。正是在回答这些根本问题、重大问题和时代课题中,党领导人民及时总结实践创新成果,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理论创新要以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目标。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追求,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党的百年历程看,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形成,指导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推动东方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型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指导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理论创新要熔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文化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滋养。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成果无一不是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毛泽东同志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话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邓小平同志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等,用中国话语宣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任务和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理论创新要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是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推进理论创新必须要正确判断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特征。从党的百年历史看,党领导人民推进理论创新都是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满足人民需要、回答时代课题,分析时代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和总结实践新经验基础上完成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深入总结和反思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坚持走自己的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成功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两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准确把握世界形势变化,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等重大论断判断,在回答时代课题中,全方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20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号为2020MZD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