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使命与担当
——安徽中医药大学“三三三”模式的实践
作者:杨浩(安徽中医药大学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共同创造了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生命赞歌,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
面对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完美融合奠定了这场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可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是抗疫取胜的有效途径。因此,兼具专门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服务双重职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后疫情时代”更显使命非凡、责任重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影响下,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使命与担当更为突出地表现在:
一是人才培养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寄语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疫情之后,社会对中医药优秀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因此,加强中医药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育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使命担当的首要任务。
二是文化传承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并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因此,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走向世界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使命担当的应有之义。
三是医疗服务为要义。抗疫过程中,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让人眼前一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使命担当的重要内容。
安徽中医药大学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中医药本科高校,自疫情发生以来,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贡献智慧力量,逐步构建起三面联动、三线并行、三本教材的“三三三”工作模式:
一、聚力三面联动,勇担社会责任并建立健全抗疫保障机制
附院医疗服务面。组织国医大师徐经世等专家教授率先发布安徽省中医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建议处方和《安徽省新冠肺炎中医药治疗专家共识》。建设标准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选派中青年医护人员赴武汉、非洲援助抗疫。获全国、全省抗击疫情先进表彰。
大学组织部署面。牵头成立省抗击疫情高级别专家组,对重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全部转阴。制定8+1防控制度,组织学生分批错峰返校复学,构建校院班舍网格化防控机制。在医院实习的高年级同学主动要求留岗战斗;低年级同学参与基层志愿服务,以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广泛参与本次抗疫大战。其中,储诚芳同学获“安庆好人”称号,刘鑫禹同学收到地方感谢信。
校友担当作为面。1985届校友叶永安、1994届校友杨国宏、2000届校友童佳兵、2016届校友王琪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称号。1999届校友陈小凤带领的东部战区空军援鄂医疗队获“全国抗疫先进集体”称号。以马来西亚籍硕士研究生辛伟伦为代表的海外校友也辗转多个国家筹措物资运往一线。学校还收到近800人次校友的捐赠。
二、坚持三线并行,恢复教学秩序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线上教学改革线。坚持防疫与教学两手抓,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线上教学资源54万余个,累计开课3600余门次,平均每月有350余位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工作,有1万1千余名学生在线学习。获批安徽省线上教学示范高校,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特需项目5项。
强化学科建设线。以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提档进位及支撑服务安徽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为目标,推进高峰学科建设。中药学、中医学分别被列为省Ⅱ类、Ⅲ类高峰学科,获得建设经费3000余万元。并组织专家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高峰学科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和《高峰学科五年规划实施方案》。
课程专业突破线。《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8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申报的全国21所中医院校以及安徽省高校中,均排名第二。新增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已有4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活用三本教材,创新育人方式并强化学生职业信仰教育
抗疫实践教材。开展武汉抗疫一线直播教学活动;录制11期辅导员微课堂;举办“同上一堂疫情思政课”直播教学活动,3万余名师生齐聚云端;邀请获全国抗疫表彰的杰出校友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利用主题班会、易班平台、教师节表彰等机会组织多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强大力量。
团学活动教材。举办“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学生讲思政”大赛和“青春战疫”主题征文活动,树牢学生红色信仰;与省朗诵艺术学会联合举办线上青春诗会,2万余人在线观看;在中国中医药报刊发文章,展示学生青春战疫的生动实践;丰富中医药文化节的内涵与形式,凸显文化育人功能。
内涵建设教材。安徽省颁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明确支持学校组建省中医药博物馆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建设,牵头组建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推进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实体化建设。
安徽中医药大学通过努力和实践为地方的疫情防控和中医药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国内众多中医药高等院校亦取得了可喜成绩,且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客观来看,目前国内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如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与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有待进一步突破;文化育人方面尚未展现出显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鲜明的文化符号有待进一步彰显;高水平的内部治理体制机制和服务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期伴随的现实情况,想要履行好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医疗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应重视解决好三大问题:
第一,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在疫情面前,青年一代的医学生在亲历了同胞病楚、灾祸无情的同时,更是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中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强国力量和大国担当。因此,面对国家对中医药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疗效、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更高期望,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爱国精神、有远大理想、有济世情怀、有高尚品德、有奋斗意志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三全育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最重要目标和最重大责任,注重引导学生坚定报国为民的理想信念,扎根如日方升的泱泱华夏。
第二,解决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
中医药在抗疫大考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赢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可,加之近年来全国中医药大会、全国卫生健康大会的全面谋划、系统部署,以及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规划的强力助推,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科学研判形势,抢抓发展机遇,以期实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面向全国、走向国际的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医药学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坚持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第一要务,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己任,强化环境育人功能,丰富校园文化载体,突出特色,注重品味,帮助学生树立中医自信。
第三,解决好打造什么样的协同创新体系,怎样打造协同创新体系的问题。
中医药在抗疫临床中的广泛运用,让大家看到了其安全有效的显著疗效。而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能否持续进步,有很大的影响来自于医教研协同创新体系是否完备。中医药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最终归宿都是指导临床、服务民众。因此,我们要打造大学本部和附属医院联动、一体化发展,大学智慧优势及时转化为医疗服务能力的医教研协同创新体系。要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卫生健康的需要,加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协调统一,优化医疗资源和教学资源配置,探索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轮训与住培模式,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率。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作为中华传统医学振兴发展主阵地和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主战场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我们要在解决好三大问题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