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西部普通高校,到“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再到“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翻开青海大学的奋斗史,20年来,青海大学的发展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在实现翻天覆地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一部对口支援催生下的教育合作史。
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自此,清华大学率先开始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年来,根据青海大学办学特点和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先后加入对口支援行列。在组团式的对口支援下,青海大学实现了质的飞跃,整体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闯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从客人到家人: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你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现在组织决定选派你去青海,那里条件艰苦,可能需要作出不少牺牲。但你的研究与水有关,而青海是中华水塔、三江之源,那里更需要你。”
“如果组织上觉得我合适,那我就去。”
这是2013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和王光谦教授的对话。一通电话短短几分钟,就决定了这样一件大事。也是因为这样一句沉甸甸的承诺,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光谦,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和条件,出任青海大学校长,毅然扛起教育援青接力棒。
西部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领跑者至关重要。20年来,清华大学先后选派李建保、陈强、梁曦东、王光谦4位知名学者出任青海大学校长,为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带来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对口支援,支援什么,怎么支援?在学校,主体一定是教师。援助之初,清华大学就把人才的输送和培养作为办好青海大学的强基工程。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清华大学专门派了一个教授团,手把手教老师们如何上课;同时把老师们送到清华去交流、实习和培训。
清华大学选送19名高层次专家教授出任院系负责人,4批教授团来学校指导学科专业建设,1000余人次的专家教授来学校讲课,先后引进双聘院士7人。青海大学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博士人数从对口支援初期的1人增加到526人,目前还有227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从11%提高到95.9%,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援青人的坚定信念。”在清华大学选派的第三任校长梁曦东看来,高校组团帮扶的背后,是一批批接力扎根高原,把青海当作“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怀。在援青的高教人看来,只有俯下身子,扎进泥土,才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
从特色到品牌:蹚出一条西部高校的强校之路
“对口支援就是要借彼之长补己之短。”回忆起青海大学的办学定位,清华大学选派的第二任校长陈强深有感触。2005年,他从第一任校长李建保手里接过接力棒。通过四年艰苦创业,学校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体系。
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并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但未来怎么走?
成绩属于过去,新的平台需要新的作为。“要把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关键举措。”在陈强看来,进入“211工程”,意味着学校必须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鼓励支持学校学科建设先“特”起来,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探索差异化发展。
学校围绕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三江源生态环境、盐湖化工等领域组织申报了7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组建优势学科团队,形成科研学科群,不断寻求从特色化到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针对青海大学的办学需求,对口支援模式由“一对一”逐步向“多对一”转变。清华大学先后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加入对口支援行列。至此,青海大学的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都有支援高校帮扶,形成了在清华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的框架下,六所高校协同支援的新格局。
“不同高校的优势在援青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王光谦介绍说,青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围绕自身特色,又吸取了众家所长。各支援高校始终将对口支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通过选派专家上门“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对接,联合搭建科研平台、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助力学校在三江源生态、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等学科领域,打出了一组亮丽的高原特色牌。围绕特色打造品牌,学校逐步蹚出一条西部高校的强校之路。
从有效到长效:“造血式”帮扶催发内涵发展
“对口支援20年来,六所高校对口支援的形式和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王光谦看来,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化,援青工作内容已从最初的课程建设到提高教师的学历能力,再到院系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扩大到联合成立科研平台,不断提升了青海大学的“造血”能力。
王光谦认识到,抓好学校的内部治理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体制机制的僵化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创新体制机制,唯有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在王光谦的带领下,《青海大学章程》经青海省高等学校大学章程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顺利实施。这是学校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创新机制,必须要改革。学校把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改革试点单位,建立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各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逐步在教学科研岗位系列实行岗位分类聘用管理模式,实施针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项目聘用、协议聘用方式,完善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奖励制度……
经过20年的对口支援,学校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总值增至19.08亿元,增长了51.67%,仪器设备总值增至7.35亿元,增长了54.8%,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数达到232台件,新建了智慧大厦、图书馆、盐湖化工大楼、科技园孵化器大楼等楼宇,新增建筑面积11.18万平方米。
回望20年来的对口支援之路,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是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的发展充分证明,对口支援这一伟大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得到成功实践。”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说。(记者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