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罗静(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在日益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克服感性冲动、辨别是非黑白、实现道德升华的能力,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道德判断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石,更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引。近年来,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作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顶层设计,着力建设优质教师队伍,重点打造精品课程,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加高效。
以信仰为基石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顶层设计
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内涵,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圈,丰富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因此,学院深化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顶层设计,努力营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氛围,打造优质教育软环境。学院牵头制定了《四川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得越来越好”的工作目标,提出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编写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传记等新举措。学院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讲好思政课中国故事、红色故事、川大故事、专业故事,拓展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外延。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江姐纪念馆、校史展览馆,让学生接受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江竹筠烈士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领略四川大学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川大人的使命与担当。
以信仰为标杆
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因此,学院将打造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高、道德素养高的“三高”教师队伍放在首要位置,不断传承和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一是玉尺量才,以“六要”为标准加强教师管理,开展新进思政课教师宣誓活动,鼓励他们做“政治强、情怀深、视野广、思维新、严自律、正人格”的教师,用真理的力量、深厚的功底、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作学生的表率;提高思政教师准入门槛,对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思政课教师,坚决实行退出机制。二是选贤任能,引四海之才,在全国范围内引进高层次思政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中青年人才;制定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举全校之力,建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兼职导师、特聘教授四支教师队伍,在校内相关学科、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队伍以及优秀学科专家中遴选优秀教师,通过培训补充到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中去。
以信仰为火炬
打造思想道德教育精品课程
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课程体系建设是影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学院发动全体教师开展思政课堂教学大讨论,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揭短亮丑,剖析原因、找出对策,达成了要深入开展思政课堂改革、打造思政系列“金课”的共识。学院利用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的“三跨”多类型集体备课机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效提高了课程质量。同时,学院根据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增加课堂魅力。一是打造线上“金课”,加大“在线课程工作坊”建设力度,实现本科生思政课程慕课全覆盖、研究生思政课程慕课零突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分批录制思政课战疫小课堂17个,把“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与思政课堂“小课”结合起来,讲好疫情防控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生动故事。二是打造系列实践“金课”,以“8秒正能量”“红动1小时”“五彩石扶志扶智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为载体,开展“青马人人说”主题教育活动、“寻根家风”假期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浸润学生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现自我提升。2020年是红岩英烈、川大校友江竹筠烈士诞辰100周年,学院举办了“信仰的力量:高校青年学子对话论坛”,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13所高校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青年学子中的传承和发展。本次活动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推动了高校之间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探讨与理论研究,参会的青年学子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在交流中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
(本文系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以问题为导向的“概论”课专题式教学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JDSZK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