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1-08-11 15: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在伟大的时代里担负起伟大的使命……”

  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诞生于1937年,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辞别亲人,高唱着这首歌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战场。

  80多年过去,如今仍健在的广西学生军战士已经不多。90多岁的甘丽坤患有严重的老年疾病,连亲人都不太记得,但只要唱起这首军歌,她神情动容、情绪激动,还能准确哼出歌曲的旋律。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20世纪30年代,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大批军民投入抗日战场。

  在广西的抗日队伍中,有一支队伍较为特殊——他们有的是在校大中学生,有的是失业失学的社会青年,有的是辞掉工作的教师和机关职员,有的是千里迢迢回国的华侨……纵使他们的来历背景各不相同,但都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广西学生军。

  1936年至1941年间,广西曾先后3次组织过学生军。1936年6月,广西成立第一届学生军,从事抗日救国宣传。

  1937年10月,全国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广西出兵抗日前线,第二次组织学生军,随军做宣传动员群众的工作。这一届学生军转战于鄂、豫、皖前线,后来不少人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战火逼近广西。广西组建第三届学生军,人数达4000多名,开赴桂东南和桂南各县,宣传组织群众,配合部队作战。这是人数最多、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届学生军。

  97岁的甘宗容,当年参加的就是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俊俏的面容上带着腼腆的微笑,一双大眼睛十分明亮——甘宗容至今珍藏着当年参加学生军时的照片。那时,她仅有13岁,“大眼睛”是学生军里的哥哥姐姐和教官们对她的昵称。

  1938年的秋天,日本侵略者对甘宗容的家乡广西龙州县实施轰炸,一颗炸弹炸毁了她的家。“我已守寡的母亲,带着我怀了孕的姐姐和我,对着断壁残垣,无处安身。”甘宗容回忆,天天躲日寇飞机,根本没办法读书。

  不久,报纸上刊登广西学生军招收兵员的通告,工作任务包括唱歌、演戏以及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等。甘宗容所在的龙州中学鼓励学生参军,当时有80多个学生踊跃报名。

  广西学生军招收的是16岁至24岁的知识青年,甘宗容年龄达不到,但像她这样能歌善舞的小姑娘正是做宣传工作的好苗子,于是她被破格录取,成为当时学生军里年纪最小的战士之一。

  国难当头,像甘宗容这样踊跃报名的不在少数。广西学生军之中,有全家兄弟姐妹一起报名的,有新婚伉俪双双报考的,也有瞒着父母偷偷参军的,潘古就是其中一位。

  出生于1925年的潘古,已于2012年逝世。他在一份手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登上满载学生军的木船离开家乡码头时,忽然听到码头上喊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父亲,我是瞒着家人报名的。他从近百里以外的边境山村赶来,手上拿着一个包包,举着手喊着我的小名……”

  潘古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到了学生军就“有了4000个姐姐和哥哥,没有孤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深情写道:“是祖国的情爱把我们拥抱在一起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把我们连在一起的,爱家人、爱家乡发展成了爱集体、爱战友。”

  铁打的一群,经受了战火洗礼的一群

  广西学生军承担的任务主要概括为三个字:“叫”(宣传)、“裹”(组织)、“打”(作战)。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着一枚别具一格的学生军徽章,硕大紧握的拳头里有笔有枪,正好体现了广西学生军同时兼有政治和军事双重任务的特殊性质。

  文字宣传、演讲、戏剧、歌咏、美术……每到一个地区,广西学生军就把抗日主张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向群众揭露和控诉日寇的暴行,披露沦陷区和战区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痛苦,宣传全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以激发人民群众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热情。

  “同胞们细听我来讲,我们的东邻有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兵忙,要把中国亡!”每次歌咏宣传,甘宗容总是先唱这样几句起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然后再唱大家熟悉的《松花江上》。

  “每次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街头、台下必是哭声一片,从外地流亡来的难民、青年学生更是泣不成声。”甘宗容回忆道,这时候就会群情激愤,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在群众接受抗战教育且愿意接近广西学生军的基础上,他们组织群众成立歌咏队,教唱抗战歌曲,开设群众俱乐部、救亡室,还举办扫盲识字班、读书会等,在学习中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

  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刘家幸说,广西学生军还在各地组织抗日游击队、锄奸队,训练群众军事技能,以及教授坚壁清野、侦察敌情、破坏交通等方面知识。

  在潘古的手记中,他写道:“苦和累是家常便饭,边走路边睡觉是特殊的享受,星星是我们的向导,月亮是天然的舞台灯光,门板稻草是高级的卧具,小溪池塘是冲掉疲劳的澡堂……这是爱国战士的乐观主义。”

  1939年冬,日本侵略军向桂南发动进攻,桂南会战爆发。广西学生军的工作任务从宣传发动群众转为支前、参战和开展敌后工作。他们日夜奔忙在前线和乡村之间,帮助转移老弱病残,动员群众埋藏粮食、运送伤员。晚上要值班放哨,发现情况立即叫醒大家,随时准备战斗。

  甘宗容清晰地记得,1939年12月30日,她接到任务,突击学唱日本歌和对日军士兵劝降歌。临到上前线时,队长拿来两个手榴弹挂在甘宗容的腰上,一再叮嘱她说:“路上千万要小心,万一遭遇日本鬼子,第一个手榴弹你扔给他们,如果鬼子要抓住你了,第二个手榴弹你就给自己。”

  阵地对面是黑沉沉的山峰,日军的炮火不断射来。面对枪林弹雨,甘宗容出奇地镇定下来,她和战友们对着喇叭唱起反战歌。突然间,日军的枪炮声由密而稀,继而停止了一段时间射击,甘宗容和战友们十分兴奋。

  军民同仇敌忾,一举肃清昆仑关的全部残敌。不幸的是,有12名广西学生军战士牺牲在抗日前线。

  “人们说学生军能文能武、多才多艺。我们则自称为铁打的一群,是经受了战火洗礼的一群。”潘古在手记中这样总结。

  他们从未被遗忘

  1940年5月14日的《大公报》发表了《桂南会战的学生军》一文,文中写道:“广西学生军是广西战场上最重要的一员,不论在前线,不论在后方,敌占区的两侧,游击区的四方,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被称为“兵王”,“运用他们的智慧,灌输士兵以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

  刘家幸说,广西学生军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对抗日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广西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广西青年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少广西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后来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军事人才,其中包括中国侨联原主席庄炎林、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韦纯束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西团校原副校长龙润忠等专家介绍,在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中,共产党员共有100多人,其中很多人都担任基层指战员,在宣传抗日主张、动员组织群众和壮大党的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西学生军的历史从未被遗忘。龙润忠介绍,20世纪80年代,广西团校成立青年运动史研究室,研究广西学生军历史是课题之一。“我本人和相关工作人员通过采访广西学生军战士及其后代等方式,收集照片、回忆录、徽章、领章等资料,并出版一系列刊物,让更多人知晓抗日战火中广西学生军的故事,让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下去。”

  广西团校原青年运动史研究室主任肖艳霞研究广西学生军历史已有13年。在对广西学生军历史的一步步了解中,学生军战士及其后代对她而言已不仅仅是采访对象,还是家人、朋友。

  “几乎每一位采访过的广西学生军战士都对我说过,参加广西学生军那几年,是他们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肖艳霞说,每次和他们聚会,她都会拍照纪念,“这些年,看着聚在一起的人慢慢变少,我心里很难过。”

  但同时,这也激励着肖艳霞将广西学生军的故事继续讲下去。“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让后代记住那段炮火连天、腥风血雨的战斗岁月,记住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奋勇杀敌、壮烈捐躯的英烈,这是我们作为研究者最想看到的。”

  邕江北岸,青秀山南麓,青松翠柏中,数百级台阶之上,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1986年,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广西学生军烈士,南宁市在青秀山重建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

  在纪念碑不远处的风华亭里,12名烈士的名字镌刻在一块石碑上,12棵象征着他们的常青树苍翠挺拔、枝叶繁茂。旁边的“广西学生军抗日史料陈列室”内,大量图文和实物记录着这段历史。目前这里已成为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

  潘古在世时,女儿潘晓春每年都会跟着父亲来青秀山祭拜,如今父亲不在了,她仍保持着这个习惯。“父亲以前很少提起他参加广西学生军的事。在他逝世后,我才开始接触、了解这段历史,也才懂得学生军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潘晓春说,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国家有难时,无论年纪多大,只要有一分力量,就要去报效祖国。

  潘晓春一直铭记着父亲的教导:无论走上什么岗位,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这也是广西学生军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启示。”潘晓春说。

  近些年,退休后的潘晓春四处奔走,联系仍在世的广西学生军战士及其后代,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组织成立广西学生军后代“铁群”艺术团,以文艺演出等方式宣传广西学生军的爱国事迹。每一次穿着学生军的服装站在舞台上,演绎父亲经历的故事,唱着父亲唱过的歌谣,潘晓春总是心潮澎湃。

  令潘晓春欣喜的是,广西学生军后代群体渐渐壮大,甚至第三、第四代也加入其中,“我想,他们一定会很欣慰、很自豪。”

  在广西团校,“90后”教师蒋晓慧也加入广西学生军历史的研究之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传承发扬广西学生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承担起我们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