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员风采 > 正文

“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来源:学习时报2020-06-20 11: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屈永峰

  刘志丹在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就把“追求真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逐“让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理想,坚守“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中国实现”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称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的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1903年10月出身书香门第的刘志丹,自幼目睹家乡父老在反动政权和地主豪绅残酷剥削下的苦难生活,为大众鸣不平的朴素情怀油然而生。他16岁进入永宁山高等小学接触到“三民主义”思想,萌生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1922年,他投考榆林中学,寻找改造社会的真理。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影响下,他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兴办平民学校,宣传革命思想,并参与校务管理,组织学生罢课运动,与黑暗势力作斗争。1923年他在《榆中旬刊》上发表的《万恶的狂风》中写道:“只管伤痛是无用的,盼望你们赶紧召集同伴,拿起百折不回的精神,与狂风飞沙相抵抗”,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诗歌《登镇北台》中,他立下了“看长城内外破碎,重收拾有待吾辈”的壮志豪言。在《爱国歌》中,他发出了“快,内惩国贼,外抗强权,救我中华万万年”的怒吼。在共进社大会的题词中,他更是发出“同志引着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者进攻!不怕牺牲,杀开血路!前途自有光明与幸福”的雄壮呐喊。

  榆林中学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让刘志丹从一个单纯同情劳苦大众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1924年,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3月转为共产党员,当即立下铮铮誓言:“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的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他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经组织推荐,于当年7月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从此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国革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要让全中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1927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实行反共“清党”,威逼刘志丹等共产党员“必须宣誓脱离共产党,听国民党之领导,守国民党之规则”,否则“查明枪决”。对此,刘志丹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义正词严地说:“我自从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就早把生死置之度外!”随后,他机警地躲过敌人暗算,在武汉找到党组织,奉命回陕西,组织领导了震惊西北的渭华起义。在总结渭华起义失败原因时,他认为“还是要搞武装,以革命的武装战胜反革命的武装”,并提出红白灰“三色论”建军思想。1929年至1931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在陕北、甘肃、宁夏,开展兵运。虽然一系列兵变都失败了,他也是几次身陷囹圄,死里逃生,但他屡经挫折从不气馁,积极探索组建革命武装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道路。

  1934年,敌人抄了刘志丹的家,刨了他家祖坟,刘志丹安慰家人,“要干革命就难免受迫害,株连家族亲属虽然痛苦,但也在意料之中”。舅舅劝他不要再干革命,受苦受罪,还连累家人,他坚决答道:“我一个人当员外有啥用?我要让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当他的两个儿子因饥寒交迫和敌人毒害先后死去,他忍着巨大悲痛安慰妻子说:“要想开些,干革命就得舍得一切,包括亲人在内,只有站起来英勇的斗争,才能有人民的幸福和自由!”

  刘志丹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他指出,我们打仗为了和平,有了和平环境,就要建设,要帮助农民搞好生产。他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教育,剔除封建陋习,举行民主选举,制定廉洁法规,严守群众纪律。他经常教导大家,人民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有骨气,要讲节操,受冻挨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

  作为西北红军的高级指挥员,刘志丹从不搞特殊,穿着粗布衣,每到一处总是抢着站岗放哨、照顾伤员、碾米做饭,筹到衣物,也总是让给战士们,他的军马上经常驮的是小战士或伤病员。他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民主作风,深受群众和战士爱戴,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我们的老刘”。

  “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谢民”

  在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斗争中,刘志丹不仅要同敌人作英勇顽强的殊死搏斗,还要与来自党内“左”倾路线开展斗争。他受到“左”倾路线严重迫害有两次。一次是1932年12月,红二十六军二团成立后,陕西省委常委杜衡兼任军、团两级政委,在党内执行“左”倾路线,诬蔑刘志丹学习井冈山的正确主张是右倾机会主义,蛮横地撤销了刘志丹的领导职务。但他为了减少伤亡,多打胜仗,忍辱负重,积极协助团长王世泰开展工作,毫无怨言。杜衡强令红军南下渭华战败后,革命陷于低谷,他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鼓励大家,“干革命一时一地失败不算什么,失败了再干嘛,咱们道理正,穷苦人都站在咱们这边”“我们重新干起来,前途是光明的!”

  第二次是1935年10月,刘志丹率领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初步胜利,“左”倾冒险主义的执行者在革命队伍里进行所谓“肃反”,诬蔑刘志丹是“右派反革命的首领”,以欺骗的手段将他调离前线。当逮捕密令碰巧送到他手中时,为了不使党分裂,他让通信员继续送信,自己单枪匹马奔赴瓦窑堡,准备向上级申诉。但他一到瓦窑堡就被投入监狱,受尽折磨。在狱中,他叮嘱同志,“我们死也不能说假话”。出狱后,面对同志们的委屈抱怨,他安慰大家说,“过去的事,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是路线问题”“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要识大体顾大局,绝对服从中央领导,听从中央派遣”。

  1936年2月东征前,刘志丹对妻子说:“我这次上前线,是再次去为我的信念而奋斗,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为救国救民我可以贡献出一切”“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谢民”。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带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未竟事业的万千遗憾,英勇牺牲!他的遗物中只有半截铅笔和几根抽了一半的香烟。(屈永峰)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