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陆元九:初心不改的“惯性导航”巨擘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陆元九:初心不改的“惯性导航”巨擘

来源:学习时报2022-03-16 12: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陆元九,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1941年,陆元九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5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49年,获仪器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被聘任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1965年,主持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1968年,到航天工业部门工作,历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陆元九“七一勋章”。

  陆元九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他的求学之路,赤子之情,奉献之功,创新之道,仁者之风,是老一代科学家求索报国的缩影,诠释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见证着百年来中国的苦难辉煌。

  中国内地第一批系统学习航天技术的大学生

  1920年1月9日,陆元九出生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由于生在元月九日,父亲为其取名“元九”。父亲是中学数学教员,非常注重子女教育。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陆元九初中毕业后,考取了知名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在南京,他参加了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开始思考“国难当头如何精忠报国”的问题。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激起了他的强烈愤怒,准备从事报效祖国的航空事业,打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陆元九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八一三”事变后,上海交通大学无法开学,已经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录取了陆元九,由此成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

  在烽火硝烟中,陆元九逆江而上,经由武汉、宜昌到达大后方重庆。陆元九在山顶搭建的平房里上课,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有时还要在防空洞中学习。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广泛学习航空工程相关领域理论知识。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陆元九被选拔为第一批赴美公费留学生,并于1945年出发赴美留学。

  世界第一位惯性导航领域博士

  陆元九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他没有选择“驾轻就熟”的发动机相关专业,而是决定学习有挑战性的仪器学,师从著名自动控制专家、被誉为“世界惯性导航技术之父”的德雷珀教授。这个专业需要学习新课程,完成论文前还要进行合格考试,它的难度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陆元九珍惜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在宿舍和学校两点一线,几乎不去其他地方。靠着刻苦钻研和扎实的研究功底,1949年陆元九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惯性导航领域的博士。时年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人才。陆元九准备和妻子王焕葆一起回国效力。但是,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不能办理回国手续;他从事的研究属于重要机密,美国当局强迫他办绿卡永久居留。为了减少回国的阻力,他多次拒绝入籍,并着手从事密级低的工作,陆元九先退出了科研小组,转到一个研究原子弹爆炸破坏效应的实验室,1954年,陆元九离开实验室,到福特汽车公司研究所进行民用科技研究。

  抗美援朝结束后,中美达成协议,用战争中的美国俘虏换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几经周折,陆元九终于办好了回国手续,1956年4月,陆元九和妻子、3个孩子从旧金山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经过23天的航行,才回到香港。陆元九回忆归国之旅时动情地说:“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短短几分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几分钟,就像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陆元九后来谈起回国的抉择,语言平实,情感真切:自己是中国人,回去给中国人做点事情;近20年没回家,应该回去看看父母;孩子逐渐长大,希望将来别再像自己那样受歧视。正是“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

  回国后不久,陆元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条件艰苦,研究设计没有任何原始数据,从办公场地的落实,到试验设备的购置,再到研究队伍的组建,他都亲力亲为,在“荆棘里拓荒”,但陆元九坦言,“祖国永远是我的挚爱。在自己的祖国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他用热血、汗水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任务由原来的工业自动化转向探空火箭、卫星方面。陆元九大胆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经过2个多月的实验研究,1958年10月,陆元九与同事研制出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20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九在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负责多项工作,每天平均工作十几个小时。1964年,倾注其大量心血的《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他提倡“元件为主,测试设备先行”的研制方针,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65年,陆元九主持了我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还在长春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

  1978年,58岁的陆元九担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确立惯性制导方案,并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预研。他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并在型号工作中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陆元九的领导下,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他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多渠道聘请专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元九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为培养新一代航天人、确保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4年,他担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他不但关注学科教育,更注重在科研机构岗位上对人才进行培养。他建议航天系统重视培养高学历人才,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00年以后,耄耋之年的陆元九依旧活跃在航天一线。在他看来,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才能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由他发起的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肯定并得到了协同推进,一批求真务实,尊重科学实践,具有良好科研素养的领军人才脱颖而出,肩负起我国航天事业的艰巨重任。

  既要有跑百米的冲劲,又要有跑万米的耐力

  陆元九深刻认识到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对质量和安全必须有极高要求,他特别强调科研人员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提出“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项理论分析、每一份设计文件、每一次试验、每一个数据,容不得半点疏漏。陆元九说,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应按18个字要求自己: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分析、严格、认真、执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陆元九特别强调从事研究工作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老老实实干活,老老实实做人,不能说任何假话,懂就懂,不懂不能装懂。”“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如果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1996年,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失败,点火后2秒,火箭发生倾斜,飞行20秒左右坠落焚毁。这次灾难性的事故,使中国航天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为了尽快找出故障、查明原因,76岁高龄的陆元九临危受命。他身先士卒,不顾年事已高连日工作,夜不成寐,最终彻底查清问题,找到了故障原因。长期的科研工作使他对创新有独到的理解,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做这项工作既要有跑百米的冲劲,又要有跑万米的耐力”。

  辗转求学,经千回万转;海外留学,行千山万水;归国之旅,历千难万险;白手创业,尝千辛万苦;情系航天,谋千方百计。陆元九历经风雨,但报国初心不改,爱国激情不变。“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把毕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国家和民族”,这是陆元九的初衷和心声,也是对新时代广大科技人员的嘱托和号召。(黄涛)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