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文明何以走上合作共生之路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中国文明何以走上合作共生之路

来源:解放日报2020-03-31 10: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上海典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施云江

  如果把合作看作人类演化的关键变量,那么创新就是生存优化的效率依赖,谦让则是持续合作的基础

  史学界常以新石器和旧石器工具的进步来划分智人和现代人。从生物学来看,灵长类及其他很多动物都有制作、使用甚至用自身进化成工具来支持生存的现象。但动物利用工具来支持生存是一种个体行为,没有形成持续创新升级的社会互动性,人类则利用工具在经验沉淀中创新升级成为互动的社会群体,并由此与其他动物拉开了距离。

  人类作为依赖群体互动而演化的社会性生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式生存。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合作看作人类演化的关键变量,那么创新就是人类生存优化的效率依赖,谦让则是人类持续合作的基础。由此,人类在合作互动中获得“利”,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向前。

  人类演化对应财富积累。这一过程,在工业革命之前如涓涓细流,之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暴涨。伴随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人类的合作成为趋势,用流行词来说就是“全球化”。

  基于这一逻辑,我们来看看中国文明的历史长周期现象。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其他古文明都被后来迥然不同的文化所取代。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指出,中国的文明史让人一直望不到起点,却持续地、坚韧地扩张。如果解开中国文明的可持续密码,也许就可以为人类文明延续提供秘方。

  冯友兰有一个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历史是统一于逻辑的,逻辑是多元关联的。中国的文明史统一于怎样的逻辑呢?回归历史和考古,三大古文明被灭的原因主要来自内因,内动力不足导致生产力失效,从而引发社会进步迟滞,最终让文明走向末路。

  为什么会有这种扭曲现象发生呢?这需要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去寻找答案。

  选择“丛林法则”,走上博弈之路,最终都将文明带入死胡同;选择包容和创新,文明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保存

  人类在追踪食物中分化了手脚分工,也演化出可贵的合作生存观。农耕时代,人类正式走上了一条由生存优化效率为引导的、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匹配为目标的演化之路。

  具体来看,它产生了两种分化:一种是依靠博弈能力来争夺生存权,遵循所谓的“丛林法则”;另一种是在和平合作中寻求增量,遵循包容和创新。

  在这两种生存价值观指引下,人类社会演绎出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形态乃至文明形态——选择“丛林法则”的,走上了帝国博弈之路,最终都将文明带入死胡同;选择包容和创新,走上了合作共生之路,文明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保存。

  历史表明,中国选择了后者。据传,中国北方自古羌人后,分别留下了连山、洛书、河图、归藏、文王等五部《易经》,进而形成了中国社会演绎的“易道”。这一理性逻辑指引中国社会一路演化,经由孔子的传播和汉武帝的应用,逐渐形成了机制化理性。

  举例来看,第一次面对地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失配,帝尧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并及时发起改革。《史记》记载,他对外以亲九族、协和万邦,对内招贤纳士,积极寻找生产力重新崛起的方向。特别是,政治上放弃氏族制、禅让王权,让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同。

  大禹主政后,在传统融合思想引导下,以豫州农耕发达区为中心,将九州各部落用贸易关联引向大融合。这进一步催生了象形字的发展、丰富,为族群交流开启了新的便利。

  大禹体系到周王朝后期,同样面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失配。秦汉王朝转而采用重农抑商政策来巩固中央集权,让社会转向了更大、更高效的经济共同体与民族大融合。

  如果把中国文明的转型看作“渡河”的话,先是盘古用一根类似竹子的漂浮物过了汉水、过了渭河,之后伏羲沿着渭河东进,与女娲融合,用上了皮筏子,大禹的九州贸易开始搭乘内河船只,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出海显然借用了海船。从这个逻辑线索出发,今天构建“一带一路”显然要建造更现代、更多用途的船只。

  当宗教和哲学曲折前行、汇集碰撞后,先是中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是欧洲启蒙运动,最终催生了工业革命

  反观人类三大古文明,可以引出另一种战胜自我的“哲学艰难”。其中,尤以西方历史中出现的两路强人现象,引人关注:

  一路是以摩西为代表的,在埃及宗教思想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再造。之后出现的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可说是“一造再造”,也带来了人类群体的“一分再分”。

  另一路以传统“丛林法则”为引导,让民族走向帝国之路,出现了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为源头的强人哲学思想。当宗教和哲学曲折前行、汇集碰撞后,就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先是中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是欧洲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德国哲学,最终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马克思从历史发展和思想演进中发现了唯物史观,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秘密——剩余价值,以及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重要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了一些新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打造金融帝国体系,通过金融等手段不断输出内部矛盾,让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得到了部分缓解和释放。这一现象值得密切观察和深入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演化,从原始部落到部落融合,从诸侯小国到民族共同体,再到今天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保持了理性。这一优秀特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这一理性逻辑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延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理性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以孔子的理性精神为例,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其中,“凡事和为贵”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唯物信仰,没有自我优先、一族优先和一国优先的狭隘引导;“百善孝为先”强调的是对族群理性的认知,这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唯物理性;“人人求出息”的叮嘱和期望,明显区别于存量博弈的“丛林法则”,是在存量基础上求包容、求创新,是中国传统理性逻辑的生动表达。

  国际社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孔子思想蕴含的人类共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此推崇孔子,就是对中国理性精神的一种高度认可。其实,孔子思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孔子之前,理性精神就蕴育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实践和文化血脉之中。从生存到合作到效率优先,中国人大体能坚持一种平和的理性眼光和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来推动文明持续向前、生生不息。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总之,站立在神州大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通过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 责编:武鹏飞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共同富裕之路

  •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